冬病夏治 | 不妨试试简便又安全的灸法
发布日期:2020-06-17  来源:党政办   审稿人:  浏览次数:1181

冬病夏治 | 不妨试试简便又安全的灸法

  三伏天来临,冬病夏治也在各地中医院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很多百姓对冬病治的原理和方法的选择上,往往局限于穴位敷贴。其实,冬病夏治除了最常见的穴位敷贴以外,还有中药内服、拔罐、中药熏蒸、蜡疗、灸疗,其中最有特色的一种疗法就是灸法。扬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高慧认为,灸法是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点燃后在穴位上或患处进行烧灼或熏蒸,借其温热性刺激和药物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冬病夏治的目的。相对于针刺或其他方法,灸法操作更为安全简便,其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更强,所以更适用于虚证、寒症、痹症等。她在临床工作常运用以下五种灸法帮助病人“冬病夏治”。

1、天灸

 天灸,又名冷灸或者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甚至发泡,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从广义上讲属于现在的“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多种反复发作及过敏性病症,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若连续贴敷三年以上,上述疾病大多能够明显减轻症状,减少发病率。

2、督灸

 督灸又名“长蛇灸”、“铺灸”。取大椎穴至腰俞穴的督脉行铺灸。一般选鲜生姜为铺灸材料,主要取姜之温性,有温阳通经、散寒除湿之功。用于治疗虚劳顽疾,如三伏天督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腰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虚易感冒等虚寒性病证,疗效确切。因为督灸施灸面积大,且避免了直接灸温热感不强又易于烫伤等缺点,故疗效显著。最佳治疗时间为三伏天,也可顺应变通,全年中任何时节均可,只要天气晴朗,避开阴雨、雪雾潮湿就行。督灸一般每周1次,6次为一疗程。

3、脐灸

 取穴位 “神阙”,此穴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是心肾交通的“门户”。所谓脐疗,就是把药物直接敷贴或用艾灸、热敷等方法施治于患者脐部,以激发经络之气,疏通气血,调理脏腑,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脐灸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生清降浊;通调三焦,利水消肿;调理冲任,温补下元;通经活络,行气止痛;敛汗固表,涩精补虚;防病驻颜,养生延年的功效。脐灸每周两次,10次为一疗程。

4、雷火灸

  雷火灸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施灸于穴位上的一种灸法,因其药效峻、火力猛、渗透力强、治疗面广,烟火无毒等,治疗范围、疗效显著。

 雷火灸对人体各个生理系统发生的疾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如血液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伤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妇科疾病、疼痛等疾病。其中治疗软组织损伤,痛风,青少年近视眼,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面瘫等疾病疗效十分显著。雷火灸每周两次,10次一疗程。

5、穴位灸

穴位灸就是针对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等冬季好发的疾病,在三伏天通过穴位灸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如对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统的慢性病,选择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做药包灸或隔姜灸;对于胃寒、胃痛、慢性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选择中脘、足三里、脾俞、关元等穴位。做温针灸或隔姜灸;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选择关元、三阴交、归来等穴位,做雷火灸或隔姜灸。

 



 


◆上一篇:特色疗法 | 冬病夏治方法多,三伏时机别错过!
◆下一篇:便民通知|扬州市中医院2020年端午节期间门诊工作安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