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剧涨知识|看《老中医》,做新时代中医人
发布日期:2019-04-08  来源:党政办   审稿人:  浏览次数:31463

追剧涨知识|看《老中医》,做新时代中医人

儿子出生之后,本着保护孩子视力的朴素想法,家里的电视成了终年尘封的摆设。但近日一部在行业内引起热议的电视剧《老中医》却让我有了一“看”究竟的悸动。

 作为一名电视剧的观众,我可以负责任的表示,陈宝国等各位实力派演员确实在剧中着实展示了一把实力,就这部剧本身而言,总体表现真的不俗。但作为一名中医人,我的感想却又多了几重不一样的意味。


   首先,抛开剧中若干学术问题对错与否的研判,老中医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实际是为整个中国的中医药行业做了一场覆盖全国的大广告。中医的理论特点、诊疗专长、临床优势都在剧中找到了频繁出镜的机会。最为重要的是,较为全面的展示了中医药根植于中国延续不断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久远的文化必将影响久远,民族原生的文化,必将成为整个民族的烙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医,特别是知晓中医的现实作用,我作为中医人,必须要为这部剧鼓与呼。

  其次,我为这部剧中人物表现出的,中医人的风骨、气节、操守、胸怀、抱负而赞叹。如果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中医人就是中国文人精神的传承者。作为医者,虽然没有持戈卫国的刚勇,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豪情又岂独见于赳赳丈夫。病家苦痛,感同身受。昼夜不分,趋而治之。得失不计,岂不为仁?医道艰深,浩如烟海。精勤不倦,从不言弃。迎难不辍,岂不为勇?富贵贫贱,长幼妍媸,王侯村夫,亲疏怨恩。普同一等,岂不为义?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财帛不纳,声色不沾。持身方正,岂不为信?唐代先贤孙思邈的一篇自序--《大医精诚》,道尽了中医人奉行千年的道德追求和言行准则。对于时下的众多同道而言,这部剧可谓是一面镜子、一幅旗帜、一根标杆。召唤着所有中医人曾经火热滚烫的初心--成为一名“苍生大医”。


  最后,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点。作为新时代中医人,传承中国原生的传统文化瑰宝,这是历史责任。我们应当像无数先贤那样,让中国医者凝练千年的智慧结晶更好地服务广大中国人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弘扬传承发展中医,要有客观、辩证、唯物的科学态度。中医药根植于中国千年之久,和中国的物产、风俗、文化、习惯融为一体。从某种程度打造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医药诊疗技术门槛低、一般成功经验无原则复制的现象。君不见,如今神州遍地,中医养生馆、艾灸馆、保健馆多如牛毛。中医保健、养生产品数不胜数。夸大疗效有之,无中生有有之。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复起仲景、思邈于地下,只余扼腕长叹而无他。因而发展中医药,必须要规范管理,制定标准,不能让打着中医旗号的“李鬼”横行于世。同时,作为中医人,不能为发展中医而偏执于中医。要知道,中医药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古人当时的认知水平、科技条件的限制中建立完善的。时代在发展,曾经奉为金科玉律的,未必就是今天的不二法门。


    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融合中医、西医两种治疗体系,把治疗效果作为选择治疗方案依据,把病人对疗效、疗程、费用、安全性、副反应等不同需求侧重作为重要参考。传承发展中医,这就是勤求古训。做好中西医融合发展,这就是博采众长。总之一句话,师古不离古,更不泥古!

 



 

◆上一篇:世界帕金森病日|抖、慢、僵,这个病你了解吗?
◆下一篇:国医大师韦贵康莅临市中医院参观指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