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已过,立冬将至,叶落枝疏,阳收阴长,冬天的脚步不断加快。秋冬时令,是慢性虚弱性脾胃病的高发季节。
俗话说:“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中医向来看重脾胃功能,认为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人体的后天之本,更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经过夏天各种冰冻、辛辣食物的轰炸,很多人的脾胃已经处于疲劳状态。等到秋冬天气转凉,食欲恢复,如果不注意调理,本就疲劳的脾胃会更雪上加霜。日复一日,很多人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工作生活越来越力不从心,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恶性循环中……
扬州市中医院名中医、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杨振斌介绍,秋冬季节人们更要特别注意调理脾胃,而在脾胃调理方面上,中医膏方具有独特优势。
膏方的由来
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膏剂的记载。东汉《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则是内服膏方的最早记载。唐宋时期膏方逐渐发展,明清时期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如流传至今的“龟鹿二仙膏”、“茯苓膏”以及“两仪膏”等。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应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膏方的优势
膏滋是经药液高度浓缩而成,它集中了药物中的精华,量少而纯,无须煎煮、服用方便,易存易携,便于长时间服用。膏滋由滋补药组成,天热易变质,冬季便于保存,故冬季进补服用膏方深受大众欢迎。
哪些脾胃病适合服用膏方
1、慢性胃炎:通常表现为长期的上腹部疼痛、饱胀、烧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每逢天气变化、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时病情则出现反复。该病多与肝、脾有关,不通则痛所致,这种慢性虚弱性疾病治宜“和缓图之”,调整机体功能,标本同治,能有效的缓解病情,使得胃黏膜得以修复。
2、胃食管反流病:近些年来发病率节节攀升,该病临床上以脾胃气虚多见,大多病程久,病情缠绵反复,这一类病人需要格外注意秋冬季节的脾胃调补。可以说每年冬季对于这些患者来说都是在过难关,一不留神又会被冬寒伤了脾胃,加重病情。如果想要扼制病情,为来年的健康打下扎实的基础,持续的药物干预是防治胃食管反流病的重点,而膏剂擅于长期服用,持续的发挥药力,使得疾病得到控制。
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障碍,以上腹痛、反酸、恶心、腹胀、早饱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持续或反复发作,并排除可解释该症状的其它相关疾病。可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两型。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病机为脾虚肝郁,胃失和降脾。其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较宜用膏方调养。
4、慢性腹泻:慢性腹泻常常表现为长期排便次数过多,每日在3次以上,多则10次,或大便不成形。该病往往迁延不愈,严重影响了患病者的生活和情绪。临床上以脾虚湿盛多见,但同时还与肝、肾有关。“健脾”“柔肝”“补肾”均需较长的时间来调养,膏方因其在治疗时辨证入微,处方立法用药思路全面,效果更佳。
5、慢性功能性便秘:该疾病也是脾胃系统的常见病,患者往往痛苦不堪,长期借助药物排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上以气阴两虚多见,很多患者舌头色红,少苔甚至无苔,常用的滋阴药对于这些人来说已经很难起作用了,补气滋阴的过程是一场长期战斗,正好可以借助冬日收藏之特性,来调补机体的阴阳平衡。膏方药效持久,凝而不固,用于滋阴具备先天优势,受到古今无数医家的青睐。
脾胃病患者膏方的服用方法
冬令进补内服膏方前,应先询问医生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进补。其次,由于膏方较滋腻,容易碍脾生湿,影响消化功能,尤其是一些肠胃功能不佳、舌苔厚腻、消化不良、经常腹胀的朋友,若直接服用滋补膏方,必然加重上述症状。故在服用膏方之前都宜先服用“开路方”,选用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枳壳、神曲、山楂等药调理脾胃,行气化湿,提高脾胃运化功能,祛其湿浊,且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对所用药物进行调整。
“开路方”使用1—2周,病人整体状况较佳,并对医者所用药物感觉合适后,开始服用进补膏方。用于滋补膏方宜空腹时服用,服用剂量要根据病情或患者的身体情况及药物性质决定,与患者消化功能关系非常密切。对于脾胃功能欠佳的人群来说,膏方宜餐后半小时服用。一般来说,服膏方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如成人每日先服一汤匙,约10—15克,如果消化功能正常,1周后改为1天服两次,即早晨起床后与晚上睡前1小时各空腹服用1次。
服用膏方期间需忌口
服用膏方时不宜用茶水、牛奶送服;如服含有人参、黄芪等补气药物的膏方时,应忌食萝卜,否则会削弱其作用;不宜食用绿豆,因绿豆能解药性;服用含首乌的膏方时,忌服猪血、羊血、铁剂等。此外,脾胃病患者,要避免辛辣刺激、酒类、油腻、生冷食品,防止加重脾胃和肝脏负担,同时,还应保证良好的休息。
脾胃病患者服用膏方注意事项
1、如服药期间患有感冒、咳嗽、咯痰等,则应先停服滋补膏方,将感冒咳嗽治愈,方能继续进补。否则,如同“闭门留寇”,非但达不到补益的效果,而且会使感冒、咳嗽等绵延不愈。
2、服用膏方后出现腹胀、纳差、舌苔厚腻,应分析原因,判断是否存在湿邪中阻或脾胃虚弱之候,减量服用膏方,可同时配合运脾化湿方以帮助消化。
3、服用膏方后出现腹泻现象,应注意膏方是否过于滋腻,或含有通便作用的药物,可减量或改为饭后服用,必要时暂时停服,另以健脾助运的中药调理,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服用。
4、服用膏方后出现上火现象,如齿龈、鼻腔出血,面赤等,应分析是否属于热性体质,膏方是否过于温燥,宜减量服用,并可用清热泻火的中药煎汤代饮,冲服膏方。
5、服用膏方后出现过敏症状,如荨麻疹、皮肤瘙痒等,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治疗。
专家介绍
杨振斌: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扬州市中医院名中医,扬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市消化病学委员会委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症,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充分发挥中医优势,采取中药内服、灌肠、外敷等多途径给药方法治疗相关疾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熟练掌握消化道内窥镜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每年开展相关手术200例左右。获扬州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6项。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论文10余篇。